燃气报警器推销遭质疑
本报继11月7日报道了《以安检名义 上门推销燃气报警器》之后,陆续有市民向记者反映,有人自称是燃气公司的“工作人员”上门推销燃气报警器,误导他们进行安装,可事后他们才发现该“工作人员”是一家燃气设备公司的销售人员。
市民遭遇:
“工作人员”上门推销
近日,家住大园新村的张先生向本报反映称,上个月末,一名身穿蓝色工作服、手提工具箱、自称是燃气公司员工的男子来到他家,说正在上门为用户安全普查服务。在看了厨房天然气管道及灶具后,这名工作人员开始向他介绍一种290元的燃气报警器。正当他表示不想安装的时候,该男子解释称,最近一段时间全国各地频发安全事故,公司决定为用户统一安装这种燃气报警器,预防安全事故。“当时我觉得,既然是统一安装,就答应了。”张先生说,“后来工作人员走的时候,我跑到附近居民家一打听,附近居民告诉我说,你可能被骗了,打电话到港华一确认,被告知港华燃气公司从来没有开展上门推销燃气报警器的业务,也没有委托任何单位进行报警器的销售。”
现场走访:
小区张贴通知居民半信半疑
无独有偶。市民李阿伯也遇到同样的事情。据李阿伯回忆:“当时那名小伙子问我可看见门口的通知了,我说看见了。当时我也没多想,便让他进来了。”李阿伯告诉记者,楼道入口处当时是贴了一张通知,说是要进行上门服务。小伙子还给他看了已安装用户信息登记表,当时他也没多想,也花了290元,安装了一个报警器。提及这件事,李阿伯至今心里有个疙瘩,不知道自己是不是被忽悠了。
记者在这张通知上看到,落款是“溢燃燃气设备有限公司”。通知上说,近期各地发生多起燃气液化气导致的起火、爆炸、中毒事件。为了有效预防此类事故的发生,本单位上门为用户安全普查,并为用户统一安装燃气泄漏报警器。附近居民告诉记者:“一些警惕性高的居民仔细一看就会心里有数,但一些上了岁数的老人还是容易中招,看到通知上有公章,就认为是正规单位。”
燃气设备公司负责人:
我们是正规合法公司
其实关于类似的投诉,之前有媒体小篇幅报道此事,提醒市民仔细甄别。“其实他们的手法并不高明,细想之下就可以分辨。”市消费者协会的一位工作人员表示。那究竟这是一家什么样的公司?记者决定一探究竟。
记者在市工商局查到该企业的工商注册信息。注册信息显示,该公司成立于今年9月4日,公司地址在开发区某公寓楼三楼,经营范围负责气体报警器以及探测仪的销售。按照注册信息记者来到了上述地址,找到了该公司的负责人。一进门,他们就表示自己是一个正规公司,所推销的燃气报警器是有产品资质证明的,还拿出相关复印件,强调他们是有证的公司。当记者询问到他们有没有该产品的代理资质和授权协议,他们只表示产品在安徽有总代理,授权书不在他们这里,并且否认公司员工打着燃气集团的名义,向业主强制推销报警器,他认为那是市民的误解。
对于报警器的价格是否合理的问题,该负责人表示,这是全国统一价。当记者表示在网上搜到关于该产品价格只要100元的时候,该负责人立即改口:消费者花290元买的不仅仅是产品本身,还有捆绑式服务。
市建委公用办:
有资质才能入户检查
港华燃气有关负责人日前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,不断有用户反映某公司到小区张贴统一安装燃气设备的通知,要求用户安装某品牌家用燃气报警器并收取费用。港华燃气从未要求居民加装该类产品,也未与其他公司合作。
同时,作为燃气行业的主管部门,对于该公司上门为用户安全普查服务,市建委公用办潘主任表示,国务院有关条例明确规定,国家对燃气经营实行许可证制度。企业的主要负责人、安全生产管理人员以及运行、维护和抢修的人员必须持证上岗。符合规定条件的,由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燃气管理部门核发燃气经营许可证,然后凭燃气经营许可证到工商行政管理部门依法办理登记手续。只有燃气经营者才有资质对燃气设施定期进行安全检查,但不能要求用户购买其指定的产品或者接受其提供的相关服务。燃气的安全检查只有市燃气办和用户所属的天然气公司有权进行,其他任何单位和个人没有入户检查的权力。关于安装燃气报警器的问题,潘主任表示,目前我国还没有强制要求安装家用燃气报警器。只是在经营性场所的重点部位,要求安装燃气报警器。家用燃气报警器的安装遵循居民自愿原则,对于打着各种旗号上门安装的,市民要多加留心。现在市场上燃气报警器鱼龙混杂,不是安装了燃气报警器就能保证万无一失。
作者:柯慧敏
相关新闻
- 80后农村小伙回乡二次创业(2013-11-28 17:40:40)
- 使用暴力强迫他人非法传销(2013-11-28 17:40:14)
- 限高标志屡遭破坏 市民盼望加强管理(2013-11-28 17:39:48)
- 他徇私情私利 国家损失百余万(2013-11-28 17:39:27)
- “最美大妈”陈翠凤的心声(2013-11-28 17:38:22)
- “部队需要你, 妈妈会照顾自己的”(2013-11-28 17:37:35)
- 非法安装警报器 严肃处理不留情(2013-11-28 17:37:09)
- 开具虚假医院发票 诈骗医疗保障资金(2013-11-28 17:36:27)
- 无证实施电焊作业 失火损失三百万元(2013-11-28 17:36:10)
- 缓刑期内替朋友“两肋插刀”(2013-11-28 17:35:49)